杏玥算运网杏玥算运网

杏玥算运网
杏玥算运网提供在线的、免费的算命系统。更提供周公解梦、塔罗牌解、吉日查询、老黄历、姓名配对、姓名杏玥打分、号码吉凶、八字算命、免费起名、星座运势、灵签算命等传统命理相关服务,算命来源于中国或国外民俗的一些测算的方法,并非科学研究成果!
文章490 浏览6363

姓桓的名人-姓名学

桓姓,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名第407位。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。

部分桓姓历史名人

桓宽:(生卒年待考),字次公;汝南郡人(今河南上蔡)。著名东汉大臣、政治家。
善治《公羊春秋》。汉宣帝时举为郎,博通善属文,后官至庐江太守丞。
其知识广博,善为文,推衍盐铁之议,著有《盐铁论》六十篇,洋洋洒洒计六万余言。
《盐铁论》,是桓宽根据汉昭帝始元六年(公元前81年)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文件写成的政论性散文集。它比较生动地记述了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从全国各地召集来的“贤良”、“文学”们的辩论,保存了许多西汉中叶的经济思想史料和风俗习惯,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。
在写作上,《盐铁论》通过一定的集中和概括,描写了几个各有特点的人物形象,有些人物语言和描写文字比较生动,感情色彩也比较浓;特别是采用对话体的形式,并且各篇之间互相联系,这在散文作品中是很少见的。

桓氏:(生卒年待考),女。著名汉朝烈妇。桓氏嫁与刘长卿为妻,丈夫死后,她乃割耳自誓。大汉朝廷对她的贞烈予以嘉赞,赐号“行义桓嫠”。

桓荣:(生卒年待考),字春卿;谯国龙亢人(今安徽怀远龙亢镇)。著名东汉朝大臣、经学家。
东汉建武十九年(公元43年),汉光武帝刘秀请桓荣入宫教授太子刘庄,从此恩遇日隆。桓荣与子郁、孙焉教五位帝王经书,被誉为“三代御先生,五位帝王师”,官至少傅,汉明帝时封关内侯。在历史上成为美谈,儒家成为佳话。从此桓氏家族成为龙亢的望族。
其子桓郁,字仲恩,官至太常,曾先后为汉明帝、汉章帝讲授经书,很受恩宠。
其孙桓焉(桓郁的儿子),字叔元,汉顺帝时官太傅、太尉,曾在宫中讲授经学,有传业单子数百人。
其曾孙桓麟,字元凤,汉桓帝时官议郎,在宫中侍讲;桓鸾,字始春。官至议郎。
其玄孙桓彬(桓麟的儿子),字彦林,少年时与名士蔡邕齐名,举孝廉为郎,因为从未与中常侍曹节(曹操的曾祖父)的女婿、也任郎的冯方在一块儿饮酒,因而被冯方怨恨,为此罢官,著有《七说》等。
其九世孙桓彝,字茂伦,东晋明帝时历官尚书吏部郎、散骑常侍,参预机密。
其十世孙、桓彝的长子桓温,字元子,为明帝的女婿,历官安西将军、荆州刺史、大司马、都督中外诸军事,封南郡公;次子桓云,字云子,历官建武将军、义城太守、江州刺史、西阳太守;三子桓豁,字朗子,简文帝时任抚军从事中郎、征西将军,孝武帝太元初年官征西大将军;四子桓秘,字穆子,历官秘书郎、宣城内史、中领军;五子桓冲,字幼子,历官江州刺史、中军将军、都督江扬豫诸州军事、荆州刺史,曾镇守京口、上明,积极筹划防守,配合谢安打败前秦军。

桓谭:(公元前?~公元56年待考),字君山;沛国相人(今安徽濉溪)。著名东汉朝哲学家、经学家、音乐家、无神论者。
桓谭嗜好音律,善鼓琴,博学多通,遍习五经,喜非毁俗儒。在汉哀帝、汉平帝执政时期,他位不过郎。
王莽新朝时期,桓谭任掌乐大夫。刘玄即位后,桓谭诏拜太中大夫。
汉光武帝执政时期,桓谭任议郎给事中。因坚决反对谶纬神学,“极言谶之非经”,被光武帝目为“非圣无法”,险遭处斩。后被贬,出任六安郡丞,道中病卒。
桓谭把烛干比作人的形体,把烛火的精神,提出“以烛火喻形神”的有名论点,断言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,正如烛光之不能脱离烛体而存在一样。王充在《论衡·超奇》中称道他的著作是“讼世间事,辨昭然否,虚妄之言,伪饰之辞,莫不证定”,对后来无神论思想发展有所影响。
著作有《新论》二十九篇,早佚。现传《新论·形神》一篇,收入《弘明集》内。《新论》以清严可均辑本较好。另有赋、诔、书、奏凡二十六篇,今存《仙赋》、《陈时政疏》、《抑谶重赏疏》等文(见《艺文类聚》及本传)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著录有集五卷,已佚。传见《后汉书·桓谭传》。
桓谭的父亲是汉成帝时的太乐令,桓谭通音律,擅弹琴,他对音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,对那些徒具形式的雅乐很是反感。据史书记载:刘秀即位后,广纳贤才,当时的大司空宋弘举荐了桓谭,桓谭面见光武帝时弹了一些民间琴曲,光武帝龙心大悦,就让他做了掌乐大夫。
由于桓谭“颇离雅操而更为新弄”,遭到了当时保守势力的攻击,大司空宋弘更是大为生气,他斥责桓谭在帝面前“数进郑声以乱雅颂”,并威胁他不得在武帝面前再弹新声。后来,汉光武帝举行宴会时,让桓谭弹琴,桓谭举止失措,令帝奇怪,宋弘趁机讲了一通雅颂之道,自此,汉光武帝渐渐疏远了桓谭。
汉朝时期崇尚神仙方士,而桓谭对此十分反感,因为他反对汉光武帝的谶纬迷信,以致被加上“非圣无法”的罪名,罢官流放,死于途中。他的一些论点,对后来无神论思想发展有一定影响。
桓谭著有《新论》一书二十九篇,其中的《琴道篇》是琴学专著,原书已失传,清代有几种辑佚本。《琴道篇》包括琴论、琴史和琴曲解说等几个方面,据《后汉书·桓谭传》记载,此篇并未写完,是后来肃宗命班固续成。琴论方面很多地方反映了儒家的音乐思想,与别处记载的桓谭的音乐思想相抵触;琴史则介绍了师旷和雍门等琴人;琴曲共介绍了七首:《尧畅》、《舜操》、《禹操》、《文王操》、《微子操》、《箕子操》和《伯夷操》,每首作品不仅介绍了主题思想,还指出了它们的音乐特点。

桓景:(生卒年待考),著名东汉大臣、学者。
他曾经跟随费长房学习,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:“九月九日,你们家有大灾。不过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消除灾祸:让家人将包着茱萸的绛色纱布缠在手臂上,登到高处喝菊花酒。
桓景一听,心中害怕,急忙请教解救方法,费长房说:“九月九日那天,你叫家里人每人做一个装有茱萸的红色小布袋挂在胳膊上,再带些菊花酒到高山上饮,就可以消灾。”于是九月初九,桓景带着全家人登山平安度过了这一天。
第二天,他回来对费长房说,家里的牛羊鸡马都死了。费长房对他说:“畜生代替你们死了。”
这个故事反映了人民避灾免祸的本能愿望,久而久之,“重阳登高”民间风俗形成民间风俗,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。

桓典:(公元?~201年待考),字公雅;谯郡龙亢人。著名东汉朝大臣。
汉顺帝时太傅桓焉的孙子,能传家学,举孝廉为郎。汉灵帝执政时期官至侍御史。
当时宦官专权执政,桓典正直而不避,因常乘骢马(青白色的马),京城人说:“行行且止,避骢马御史。”
后传其家业,以《尚书》教授颍川,门徒数百人。举孝廉为郎。居无几,会国相王吉以罪被诛,故人亲戚莫敢至者。典独弃官收敛归葬,服丧三年,负土成坟,为立祠堂,尽礼而去。主
及至黄巾起义于荥阳,桓典奉使督军。贼破,还,以牾宦官赏不行。在御史七年不调,后出为郎。
汉灵帝崩,大将军何进秉政,桓典与之同谋议,三迁羽林中郎将。汉献帝即位,三公奏桓典前与何进谋诛阉官,功虽不遂,忠义炳著。汉献帝遂诏拜桓典家一人为郎,赐钱二十万铢。
后桓典拜御史中丞,受赐爵关内侯。车驾都许,再迁光禄勋。
汉建安六年(公元201年),桓典卒于官任。

桓荣:(公元前17~公元64年待考),一名桓容,字春卿;沛郡龙亢人(今安徽怀远)。著名东汉大臣。
桓荣少年时曾游学长安,习《欧阳尚书》,拜博士九江朱普为师。因贫穷无所倚,经常出卖劳力以糊口,但他勤学不倦,十五年不曾回家。
他的老师朱普病故后,到九江奔丧,负土成坟,并留在九江教授生徒数百人。王莽倒台,天下大乱,桓荣抱着经书,与弟子逃至深山,虽饥寒交迫,仍讲经不辍。
汉光武帝建武十九年(公元43年),桓荣六十岁,他的的弟子虎贲中郎将何汤推荐桓荣为太子讲学。汉光武帝召见桓荣说《尚书》,听后十分满意,于是拜桓荣为议郎,并赐钱十万,命他教授太子。每次朝会,汉光武帝就命桓荣与公卿讲解经书,大加赞扬,并感叹说:“得生几晚!”这时正值欧阳博士缺位,打算让桓荣来当。桓荣叩头推让说:“臣经术浅薄,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,扬州从事臬弘。”于是,拜桓荣为博士,提拔彭闳、臬弘为议郎。
汉光武帝乘车至太学,大会诸博士辩论经文,桓荣身着儒服,温文尔雅,辩明经义,以礼相让,儒者无人可及。光武帝诏赐奇果,儒者皆怀抱着,只有桓荣双手捧着奇果拜谢,汉光武帝指着桓荣道:“这才是真正的儒生呢!”从此,汉光武帝对他更加敬重和厚遇,并命他住在太子宫中教授,长达五年之久。后来桓荣又推荐自己的弟子九江郡胡宪侍讲,才允许他出太子宫,但每天还要进宫讲授一次。桓荣生病,太子朝夕遣人询问病情,并赐珍贵的食品、帷帐及奴婢。对他说:“如有不讳,不必为家室忧虑。”桓荣病愈,仍继续为太子侍讲。桓荣将“浮辞繁长,多过其实”的四十万字的《尚书》删减为二十三万字,用以教育太子,深受宫廷及儒家推崇。
汉建武二十八年(公元52年),汉光武帝大会百官,要为太子正式拜师,征求百官意见。群臣知道光武帝欲让太子舅舅阴识为师,因而都说阴识可当。只有博士张佚正色道:“现在陛下立太子,究竟是为了阴氏,还是为天下?假如是为了阴氏,则阴识可为太子师,假如为天下,就该任用天下贤才。”汉光武帝称赞张佚言之有理,说:“拜师是为了辅太子,今博士不难匡正我,更何况太子呢!”于是拜张佚为太子太傅,桓荣为太子少傅。
桓荣因为太子经学已成,上疏要求辞职,太子执意挽留,未能获准。汉建武三十年(公元54年)屏为太常,主管宗庙之事。太子即位,是为汉明帝,以师礼待桓荣,对他十分敬重,并拜他的两个儿子为郎官。桓荣年逾八十岁,多次上书引退,汉明帝总是加以赏赐而挽留,并亲自去太常府,令桓荣上坐,为他设几杖,大会百官,自骠骑将军、东平王以下及桓荣的学生数百人,汉明帝亲自执弟子礼,每言都说:“太师在此。”
汉永平二年(公元59年),明堂、辟雍、灵台三雍初成,拜桓荣为“五更”,封关内侯,食邑五千户。
桓荣每次生病,汉明帝都派使臣探问,太官、大医络绎不绝,相望于道,及至病重,桓荣上书谢恩,让还爵位和封地。汉明帝亲自去太常府探问起居,入街下车,拥经而前,抚桓荣而流泪,并赐床茵、帷帐、万剑、衣被,很久才恋恋不舍而离去。诸侯、将军、大夫问病者,不敢乘车到门,皆拜于桓荣床前。
汉永平七年(公元64年),桓荣病故,终年八十一岁。汉明帝身穿孝服,临丧送葬,葬于首山之阳。
其子桓郁,字仲恩,官至太常,曾先后为汉明帝、汉章帝讲授经书,很受恩宠。
其孙桓焉(桓郁之子),字叔元,汉顺帝时官太傅、太尉,曾在宫中讲授经学,有传业单子数百人。
其曾孙桓麟,字元凤,汉桓帝时官议郎,在宫中侍讲;桓鸾,字始春。官至议郎。
其玄孙桓彬(桓麟之子),字彦林,少年时与名士蔡邕齐名,举孝廉为郎,因为从未与中常侍曹节(曹操的曾祖父)的女婿、也任郎的冯方在一块儿饮酒,因而被冯方怨恨,为此罢官,著有《七说》等。
其九世孙桓彝,字茂伦,东晋明帝时历官尚书吏部郎、散骑常侍,参预机密。
其十世孙、桓彝的长子桓温,字元子,为汉明帝的女婿,历官安西将军、荆州刺史、大司马、都督中外诸军事,封南郡公;次子桓云,字云子,历官建武将军、义城太守、江州刺史、西阳太守;三子桓豁,字朗子,简文帝时任抚军从事中郎、征西将军,孝武帝太元初年官征西大将军;四子桓秘,字穆子,历官秘书郎、宣城内史、中领军;五子桓冲,字幼子,历官江州刺史、中军将军、都督江扬豫诸州军事、荆州刺史,曾镇守京口、上明,积极筹划防守,配合谢安打败前秦军。

桓少君:(生卒年待考),女。著名东汉贤妇。嫁鲍宣为妻,家里给予的赠嫁甚为丰盛,因此鲍宣不高兴。桓少君便悉数将陪嫁归家,身着侍御服饰,与鲍宣共挽鹿车以归乡里。

桓温:(公元312~373年),字元子;沛郡龙亢人(今安徽怀远)。著名晋朝重臣。
晋明帝的女婿。开始的时候是荆州刺史,定蜀,攻打前秦,打败姚襄,所以他的权势越来越大,升官至大司马。
少有大志,向往刘琨、陶侃的事迹。
晋咸康七年(公元341年),任琅琊太守。晋永和元年(公元345年),桓温任荆州刺史,取代庾翼兵权。次年(公元346年),桓温趁成汉内部不稳之际,率军沿长江直上,平定蜀地,汉王李势投降,拜征西大将军,封临贺郡公。
晋永和五年(公元349年)农历4月,后赵主石虎死,北方再度混乱,桓温多次请求北伐未果。
晋永和六年(公元350年),朝廷以殷浩为中军将军、都督五州诸军事,委以北伐重任,以此抗衡桓温。结果殷浩大败而回,桓温遂掌大权。
晋永和十年(公元354年),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,亲率步骑四万余人,水军直指南乡(今湖北均县),命梁州刺史司马勋沿子午道(秦岭栈道,通向汉中)推进,一路攻占上洛(今陕西商县),在陕西蓝田击破氐族苻健军队数万人,进驻霸上(今陕西长安),苻健以数千人退守长安,当地民众“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、九,耆老感泣曰:‘不图今日复见官军!’”
桓温未乘胜追击长安,反待敌自溃,期间本想将春麦收作军粮,但秦军已抢先收割,晋军粮秣不继,被迫撤返襄阳。
晋永和十二年(公元356年),桓温第二次北伐,击败羌族姚襄,收复洛阳。
晋隆和元年(公元362年),桓温建议迁都洛阳,又建议南迁的士族返乡,但遭到达官贵人激烈反对。前燕趁东晋君臣相互猜忌和牵制之际,重新占领洛阳。
晋太和四年(公元369年),桓温为了树立更高的威望,决定率步骑五万北伐前燕,一路势如破竹。经金城时,“见前为琅琊时所种柳,皆已十围。慨然曰:‘木犹如此,人何以堪!’攀枝执条,泫然流涕。”在枋头(今河南汲县)忽逡巡不前,企图“坐取全胜”。不久军中绝粮,又闻前秦援兵将至,遂烧船、弃甲,自陆道撤退,凿井而饮,行军七百余里,途中遭前燕骑兵伏击,损失三万余人,大败而归。
桓温长期掌握大权,素有不臣之志,颇羡王敦之举。有一次,他抚枕而叹:“既不能流芳百世,不足覆遗臭万载耶?”
晋咸安元年(公元371年),率军攻寿春(今安徽寿县),俘斩袁瑾。同年,桓温废帝司马奕为东海王,改立简文帝,以大司马专权。次年(公元372年),晋文帝死,桓温有代晋之谋,却不久即病死,由其弟桓冲代位。
桓温北伐的动机大概跟刘裕差不多,企图籍此立威,掌握朝权。
在北伐之前,桓温已经迫使晋廷给他加殊礼,位在诸侯王之上。很明显,桓温是想趁着北伐胜利的余威,回来后篡夺皇位,或者说至少是为篡位作准备,但他的运气实在不好。
前燕当时慕容垂还在,其指挥才能众所周知,加上桓温本是赌徒心性,敢于冒险,偏偏此次北伐过于迟重,不听郗超之谋,结果在连战胜利的情况下,最后粮尽退兵,被慕容垂所败。
枋头败归后,桓温威望大减,方寸大战,便想用废立的办法重新树立威权,于是废了司马奕,另立简文帝,这样他就拿到了类似霍光那样的辅政大权,下一步就要篡夺,可惜一病而死,未能实现,终年六十一岁。
至于司马奕,虽然被桓温废掉,但桓温死后,谢安等人也无意让他废位,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去当他的东海王。
桓温的后代为躲避刘裕追杀,一部分降后秦,另一部分逃入苗中,成为南蛮。
桓温曾经有一句流传千古至今的名言:“既不能流芳百世,不足复遗臭万年邪。”

桓修:(生卒年待考),桓荣之十世孙;沛郡龙亢人(今安徽怀远)。著名晋朝将领。
官至护军将军,爵“长沙侯”。后徙居丹阳张官渡桓家村,桓修成为丹阳桓氏始祖。
唐朝时期,桓荣的第十九世孙桓彦范,任至宰相,挟正敢言,为武三思所谗,因受诬谋逆而惨遭极刑。
唐睿宗即位后,为其冤案昭雪,赐谥号“忠烈”。

桓石虔:(公元?~388年待考),小字镇恶;沛郡龙亢人(今安徽怀远)著名晋朝将领。
勇力过人,是东晋时期的猛将。
少有才干,矫捷绝伦,尝手拔猛虎所中之箭。从桓温入关击前秦,于万军中跃马救出桓冲,威震敌胆,前秦军莫敢相抗。袁真以寿阳叛,石虔帅诸将攻之,克其南城。前秦寇淮南时夜渡击之,大破秦将梁成、阎震,斩获万计。复逐秦兖州刺使张崇,纳降二千家而还。
桓温入关伐苻健,桓石虔竞以单骑冲入前秦万人军中,救出被围的叔父桓冲,“三军叹息,威振敌人”。时有患疟疾者,谓曰‘桓石虔来'以怖之,病者多愈,其见畏如此。后遂以“桓石虔来”为镇恶去疾的典故。

桓彝:(公元276~328年待考),字茂伦,桓荣之九世孙;沛郡龙亢人(今安徽怀远)。著名晋朝大臣。
桓彝官至郎中。
少孤贫,性通朗,早获盛名。晋惠帝时为州主簿,拜骑都尉,元帝为安东将军,版行逡遒令,寻辟丞相中兵属,及即位,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,
当时王敦擅权,嫌忌士望,桓彝以疾去职。晋明帝将伐王敦,拜桓彝为散骑常侍,引参密谋。及敦平,以功封万宁县男。后补桓彝为宣城内史。桓彝在宣城郡有惠政,为百姓所怀。
及苏峻之乱,桓彝纠合义众,欲赴朝廷。长史裨惠劝道“郡兵寡弱,山人易扰,可案甲以须后举。”
桓彝厉色曰:“夫见无礼于其君者,若鹰鹯之逐鸟雀。今社稷危逼,义无晏安。”乃遣将军朱绰讨贼于芜湖,破之。后来司马流在慈湖为贼所破,贼遂长驱径进。桓彝以郡无坚城,遂退据广德。寻王师败绩,桓彝闻而慷慨流涕,进屯泾县。
长史裨惠劝桓彝伪与通和,桓彝曰:“吾受国厚恩,义在致死,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!如其不济,此则命也。”遣将军俞纵守兰石。苏峻遣将韩晃攻之。俞纵将败,左右劝俞纵退军。俞纵说:“吾受桓侯厚恩,本以死报。吾之不可负桓侯,犹桓侯之不负国也。”力战而死。韩晃趁势进军攻桓彝。桓彝固守经年,势孤力屈。贼曰:“彝若降者,当待以优礼。”将士多劝桓彝伪降,更思后举。
桓彝不从,辞气壮烈,志节不挠。城陷,为韩晃所害,终年五十三岁。追赠廷尉,谥曰简,咸安中改赠太常。
桓彝有五子:温、云、豁、秘、冲。

桓彦范:(公元653~706年),字土则;润州丹阳人(今江苏丹阳)。著名唐朝大臣。
为人慷慨俊爽。少以荫袭调右翊卫,后为中丞,长安年间(公元703年)官司刑少卿,他曾多次上疏请求昭雪冤案,又官羽林将军。
唐中宗时任侍中,正直敢言。张柬之将诛张易之等,引与定策,以为羽林将军,属以禁兵。
唐中宗复位,以为侍中,执正敢言。未几,为武三思所谗,罢政,加特进,封扶阳郡王,出任濠州刺史。
后再次为权臣武三思诬陷,谪徙岭外,矫制杀之。终年五十四岁。当天有夹日,在太阳两旁,比喻辅佐天子。
桓彦范著有文集三卷,《两唐书志》传于世。

本文由[杏玥算运网]注册用户发表,不代表本站立场

最后编辑于:2024-09-26 00:24作者: 小编